2017年7月16日,商学院学生来到大荔县段家寨村展开调研活动。在调研的过程中,队员们走访到意味面花手艺超群的民间艺人.
面花,也叫“礼馍”、“花花馍”,相传是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每到民间四时八节、婚寿生葬,民间农妇就会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着一双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鳖、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的一种民间塑艺,造型多样,意态纷呈,栩栩如生。大荔面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它既是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能够直接的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得以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这位民间艺人名叫苏学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荔面花传承人。苏学民从小就热爱传统手工艺制作,18岁初中毕业便在母亲和近邻张彩琴老人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面花的制作工艺,心灵手巧的苏学民迅速对面花的制作工艺心领神会,加上几十载的经验,现如今他已经练就了一手制作大荔面花的绝活。

大荔面花工艺繁多,造型多样,苏老师的面花,不仅做工精致、颜色鲜丽,而且寓意丰富,具有独特的大荔风格。苏老师表示,大荔面花的制作流程非常复杂:首先需要提前一天准备好面和颜料;并且人力投入上需要至少两个人配合,一人掌握火候,一人来做花型,先上锅蒸后涂颜料。整个过程不仅对制作人的眼力和手上功夫有很高的要求,对制作人的耐力和毅力也是一种考验,因为一次订单就需要花费整整一天的功夫来完成,然而对于苏老师来说这是一个是用时间去沉淀并推陈出新的过程,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手艺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在调研过程中,苏老师向队员展示了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福禄寿等作品照片,经过苏老师手制作的一件件作品色彩鲜明又细腻生动。除了自己制作面花,苏老师还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女儿、儿媳妇和孙女,不过遗憾的是,她们虽然会做,但对面花的情感远没到热爱的程度。此外,面花由于保质期短、制作过程繁琐、商业价值有限,导致了如今很少有人来学习和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像苏学民老师这样的民间艺人日趋减少,面花的传承结构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

在采访的最后,苏老师向我们表达了他的一个愿望:他希望大荔面花这项绝活不仅能够完整的传承和延续下去,而且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走出大荔、走出陕西,在有朝一日能够代表陕西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艺术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民间艺术的珍贵性,这不仅是现代经济体制下文化当局的悲哀,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反思的问题。希望我们华夏民族纵横千年的艺术光芒不会在这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的21世纪被湮没。愿当代的人们在一味地追求高雅艺术的同时,能够做到不忘本,将属于我们自己的民间艺术保护并传承下去。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学子在行动,用每一份调研问卷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一点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坚守,而应是我们共同的信仰。(通讯员:宋琳、姚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