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蒲公英暑期社会渭南大荔调研——情系“三农” 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的丰富内涵,2015年7月19日,商学院蒲公英暑期社会渭南大荔调研团支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乡间,了解农民疾苦。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总人口75万。大荔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产富饶,果林成荫。农民普遍以林果业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调研过程中,商学院蒲公英暑期社会渭南大荔调研团支部的同学们走访了大量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深深地被他们辛勤耕耘,不怕风吹雨淋和炎炎烈日,早出晚归毫无怨言的吃苦耐劳精神所折服。 李阿姨种植了两亩的“粘化冬枣”,她采取精耕细作的种植方法,搭建塑料大棚,为每一颗枣树修剪枝叶。她说,她的枣子亩产三千斤,按照往年的市场行情每斤可以卖出十几元,而今年每斤只能卖出六七元,种植成本包括大棚修建,化肥,农药,采摘人工费等总计五千元左右。粘化冬枣果皮薄脆,果肉细腻,酥脆多汁,含糖量极高,品质上乘,十分受市场欢迎,然而面对今年低迷的水果市场,阿姨面露难色,有苦难言。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十分乐观健朗。他笑眯眯的望着自己的小农场,里面栓着几头小牛。在问及自己的心愿时,他说:“我希望我的农场做大。”说完便忙不迭地卸下电动车上的杂草去喂牛。还有一位杨叔叔,他种了三亩青提,先期投入一万余元用于搭建葡萄架和其他费用,但今年预期提子价格不到两元钱,收入很不乐观。高额的前期投入,和葡萄苛刻的种植条件和人工管理,以及发病率较高的的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等常常会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损失。 农民的收入很不稳定,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天气,市场,病虫灾害等。如何建立保障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如何促进农民开拓新的农产品市场,如何帮助农民了解最新市场动态,如何引领农民走向科技致富道路,都是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学生思考和研究的命题,也是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契机,更是培育广大团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难得机遇。 广大青年学生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既要修好公德,又要修好私德,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蒲公英暑期社会渭南大荔调研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