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社会实践团调研活动完满结束
2016年7月14日—7月28日,我校“枫火”社会实践服务团19人在西安市长安区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团成员由我校19名师生组成,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团工委书记王瑞担任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第十届学生会主席、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辉担任团长,其余17人均来自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和应用语言学专业。
7月14日,“枫火”社会实践团调研活动正式启动。在长安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支持下,该队顺利找到长安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后期调研打好坚实的基础。随后,19名师生在长安区开展“探民俗,寻根非遗;访匠心,艺绝长安”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期间共走访手工艺人26人,涉及长安区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分别走访北张村、沣裕口村、鸣犊镇等12个村镇,在中文学院教授的指导下形成13份非遗调研报告,共计10万余字,参观博物馆2个,拜访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3位,撰写专访2份,为后期调研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详实的数据。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枫火”社会实践调研团成立临时党支部,由带队老师王瑞担任党支部书记,其他4名党员分别担任党内职务,入党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共同参与党支部活动,共举办2次党建活动和1次爱国主义实地教育活动。
此次调研活动也得到了长安区政府等政府机关网站及搜狐网、各界网等主流社会媒体的报道,影响较广。

践行“两学一做”,助力“中国梦”
在调研活动进行的同时,“枫火”社会实践调研团成立临时党支部,共开展两次党建活动。在7月19日于E124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肃穆的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使每一位党员牢记党性原则,不忘入党初心,坚定立场信念。7月21日,“枫火”社会实践调研团赴西安市群众艺术博物馆、张学良将军公馆和长安区文化中心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调研团的成员牢记青年使命,加深团员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通过自身所学,从身边事着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探民俗,寻根非遗;访匠心,艺绝长安
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以“探民俗,寻根非遗;访匠心,艺绝长安”为主题,旨在通过对长安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走访挖掘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面临的困境,通过拜访政府相关负责部门探寻对长安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突破。
此次调研活动中,队员走访了关中事酒酿造技艺、陶佣雕烧技艺、传统手工花馍、香品制作技艺、柳条蒲篮编织、嘴头空心挂面、布絮鞋、北张村手工造纸、泥塑、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传统葫芦器制作技艺和砲里花灯制作技艺12个项目。我们通过访谈、现场参观、影像记录等方式展开调研,了解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急剧消亡,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面临着毫不留情地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所淹没的危险。因此我们分析了长安区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建议,对长安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专业指导实践,实践巩固专业”
“枫火”社会实践调研团秉承“专业指导实践,实践巩固专业”的社会实践理念,开展有意义、有专长的活动。此次调研选题贴近中文专业特色,能充分发挥中文学子的专业特长,将学生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用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巩固了专业知识。
在调研过程中团员通过触摸传统手工技艺,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访谈手工技艺传承人,感受到他们坚守民族文化的精神。其中令队员们印象最深的是拜访传统葫芦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袁昌延先生。几十年间,他致力于范制葫芦器的研发与推广,并打算将陕西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秦俑元素与之结合,开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范制葫芦器。这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大自然的阻力,还要潜心学习农业、绘画、雕刻等技能。有时候一年的辛劳都出不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葫芦器制品,但袁先生不气馁,他说:“我现在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改良种植品种的问题,这是慢功夫,没个八年十年成不了。”如今,63岁高龄的袁先生独自一人居住在高陵县百亩试验田中,从葫芦的种植、模具雕刻、范制葫芦,再到葫芦的后期加工,他都一力完成,但是他仍旧乐在其中。袁先生一生痴迷于葫芦器,以传承与发扬葫芦文化为己任,为传统葫芦器制作技艺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他在困境中仍旧坚守不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队员们。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长安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推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贡献。(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社会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