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主站

新闻资讯

“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关爱留守儿童 五年志愿青春

发布日期:2014-08-02 点击数:

“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关爱留守儿童 五年志愿青春

践行实践号召 关爱留守儿童

“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成立于20105月,团队一直致力于关注陕西省周至县集贤镇马滩村周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为当地的留守儿童义务支教和开展社会调研。20147月,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开展2014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响应“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行”的主题号召,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带队老师梁鹿儿、朱堃的带领下,连续第五年赴永新希望学校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建设团队文化 规范组织纪律

在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根据工作需要与个人所长,将19名志愿者分在课程教学组、调研组、宣传报道组、课外活动组、后勤保障组和财务管理组等六个工作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通力合作。统一的团旗、团服、团徽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视觉识别系统。作为团队内部的奖励机制,每日“希望之星”评选,带动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同时,该团一直注重团队文化建设,每日例会、队歌合唱、“希望之星”奖章评选,以及井然有序的办公室布置,这些规范的制度使该团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执行力的成熟团队,更有助于为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点亮理想和信念的明灯奠定基础。

聚焦调研主题 完善成长档案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矢志关注的问题。而周至县永新希望学校,这所创建于1997年,曾被共青团周至县委授予周至县“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荣誉称号,留守儿童占大多数的寄宿学校恰好为团队提供了这样一个合适的调研环境。

针对当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自卑、无信仰、性格孤僻、敏感脆弱、逆反心理强问题,结合前四年的调研数据,团队经过反复商讨和论证,最终确定《梦想滋养心灵,励志照亮人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今年的调研主题,并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和调研问卷。

为获得更为详实完整、更具可靠性的数据,志愿者们首先向五年级到九年级的孩子发放问卷,对其受到励志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在实地调研访谈中,志愿者们每天都分成小分队,深入马滩村、沙云村、魏家庄、寨子村、解村、庞堡、马蓬村、集贤镇、新城村、东村等10个村庄的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调查了解家庭对于语言、榜样、物质等激励方式的偏向;调研组还积极采访了永新希望学校的校长和教务主任,围绕励志教育方式以及成效进行了访谈。调研结果最终将汇总成册,唤起更多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以及对家庭励志教育的关注,改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教育。

同时,为了持续引导和帮助永新希望学校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继续完善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通过这项长效措施,将“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结合起来,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志愿者将通过定期电话、通信、邮件以及回访等形式,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充实各方面内容,对档案实行统一的动态管理,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让留儿童消除因缺失父母之爱造成的孤独、压抑、自卑等心理障碍,塑造留守儿童快乐自信的人格,帮助和鼓励孩子们青春扬帆,梦想起航。

爱心传递知识 励志成就梦想

课程教学方面,团队承担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课程,分年级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理想中国,励志教育”是今年教学的一大特色,梦想主题班会“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及“以后我想……”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鼓励他们了解世界,树立理想,执着追梦。团队还为各年级配备了两名班主任,为志愿者与孩子们交流互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课外活动方面,团队成功举办了乒乓球赛、“世界2分钟”活动、“This way英语可以这样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世界2分钟”活动中,志愿者为孩子们播放了12个国家的宣传片,讲解各国风土人情,帮助孩子开拓视野,树立志向。在“心·希望”杯乒乓球中,小选手们纷纷一展球技,打出友谊,赛出风采,分享快乐,绽放青春。在“This way英语可以这样学”中,志愿者通过PPT和视频等方式给孩子们展示了不同的英语学习方式,因“年级”制宜,因材施教,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孩子插上理想的羽翼。在“奉献五年青春,心系追梦少年”的文艺汇演中,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为全校师生献上了精彩的表演。啦啦操、合唱、诗朗诵、歌伴舞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表演最后,由“心·希望”全体成员带来的《风吹麦浪》和多语种版《夜空中最亮的星》温暖励志,歌声传递了志愿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鼓励,传递了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上课50余节,举办4次大型活动,15次文体活动,走访调研马滩村等10个村庄,圆满完成了既定的支教和调研任务。

情牵留守儿童 奉献志愿青春

在过去的几年里,“心·希望”坚持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学校、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连续四年获得了多项省级和校级荣誉。团队在2011年、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标兵团队”,2010年、2012年被评为“优秀团队”,团队带队老师两次获得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团队的事迹也先后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共青年网、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共青团陕西省委网站、陕西省教育厅网站、新华周刊新华网陕西频道、西部网、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所报道。同时,中国共青团、陕西共青团、陕西青少年公益等多家知名微博也对“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的活动进行了评论和转发。

715日,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锡京,副院长黄楠,办公室马鸣,陕西畅想数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学生处学生科副科长、教工团工委副书记刘鹏博老师一行赴周至永新希望学校,慰问“心·希望”全体团员,并和永新希望学校的领导、老师亲切座谈,双方表达了长久合作的美好愿景。永新希望学校在活动结束后授予“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情牵留守儿童 奉献志愿青春”牌匾,以感谢该团队对学校教育的绵绵帮助及对孩子们的拳拳关爱。

开展实践活动这五年来,“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始终坚持以引导和帮助永新希望学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不断加强团队文化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联系慈善企业的教育资助;不断完善当地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

版权所有  共青团西安外国语大学委员会       管理登录
团委电话:029-85319754   传真:029-85319754   电子邮箱:tuanwei@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