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连续四年赴周至县永新希望学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开展201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响应“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的主题号召,2013年7月,由我校团委和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天使之翼”志愿者队共同组织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一行24人在带队老师梁鹿儿的带领下,连续第四年赴陕西省周至县集贤镇马滩村永新希望学校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群众和学生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精“心”准备,全“心”出发
我校“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成立于2010年5月,团队一直致力于关注周至县集贤镇马滩村周边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为当地的留守儿童义务支教和开展社会调研。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服务,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锡京、副院长贾宝军、校团委书记单升军、副书记姜涛、学生处学生科副科长刘鹏博、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秘书张茜、中文学院辅导员郭斐担任团队指导老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团工委书记梁鹿儿担任带队教师。今年6月,团队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了经验分享会暨志愿者招募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最终来自全校9个院(系、部)的24名同学脱颖而出,组成了2013年的“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
社会实践,调研先行
周至县永新希望学校创建于1997年,该校被共青团周至县委授予周至县“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荣誉称号。如今,中国有1.3亿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务工,他们大多是青壮年劳力,于是他们留在家中的子女就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广泛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成长亟待关注,而永新希望学校,这所留守儿童占大多数的寄宿学校恰好为团队提供了这样一个适合的调研环境。结合前三年的调研数据,团队经过反复商讨和论证后,最终确定《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为主题,并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和调研问卷。文献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现状令人担忧,其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敏感脆弱、逆反心理强、自卑等。因此,改善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现状刻不容缓。
为获得更为详实完整、更具可靠性的数据,志愿者首先组织全校学生填写艾森克人格测试量表;其次,调研组的同学精心设计了五类调查问卷,分别针对村主任、校长、家长、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在实地调研访谈中,志愿者们每天都分成小队,深入马滩村、沙云屯村、寨子村等村的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另外,调研组还积极与校长、各村村主任联系,顺利完成了访谈任务。最终的调研结果将汇总成册。希望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唤起更多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分工明确,通力合作
为了更好的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根据工作需要与个人所长,将24名志愿者分在课程教学组、调研组、宣传报道组、课外活动组、后勤保障组和财务管理组等六个工作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在教学方面,团队承担学校大部分教学工作,并在各年级配备了班主任,方便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除语文、数学教学外,团队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课程上,分年级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另外,小语种教学是今年的新突破。此次试点课程是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新课程的设置不但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也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在课外活动方面,团队成功举办了乒乓球赛、“我心中的外太空”绘画比赛、啦啦操教学、毽球比赛等活动。在《城市形象大展播》活动中,志愿者为孩子们播放了国内外城市的宣传片。孩子眼中透露出的认真和渴求,使志愿者们深切感到教学之余,更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志向、开拓视野。另外,团队以“中国梦”和“神舟十号发射”为契机,成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在“心·希望”杯《唱响中国梦—校歌赛》中,小选手们纷纷一展歌喉,歌唱友谊,歌唱生活,歌唱中国梦。其中,五年级家家同学的歌声更是感动全场。一首《感恩的心》,唱出了家家对在外务工父母的思念,更唱出了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声。在《神舟知识大讲堂》中,志愿者通过PPT和视频等方式给孩子们讲解了神舟十号的相关知识,极大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心系永新,筑梦飞翔”的文艺汇演中,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为全校师生献上了精彩的表演。舞蹈、合唱、诗朗诵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表演最后,由“心·希望”全体成员带来的《明天,你好》温暖励志,传递了志愿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鼓励,传递了不畏挫折、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留守儿童,团队通过新浪微博和人人网公共主页,及时向外界传递该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中国共青团、中国志愿者、陕西共青团、陕西青少年公益等多家知名微博都对“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的活动进行了评论和转发。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对今年的支教和调研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上课150余节,举办3次大型活动,22次文体活动,走访调研马滩村等6个村庄,圆满完成了既定的支教和调研任务。
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应该仅限于15天的支教生活。为了持续帮助永新希望学校的孩子,“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首次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通过这项长效措施,该团将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志愿者将通过定期电话、通信、邮件以及回访等形成,帮助和鼓励孩子们心怀梦想,继续努力。
团结高效,精于细节
高效的工作,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作为团队内部的奖励机制。每日“希望之星”评选,带动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同时,该团一直注重团队文化建设,每日例会、合唱队歌、统一的团服、团徽、“希望之星”奖章,以及井然有序的办公室布置,这些规范的制度使该团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执行力的成熟团队。
四年志愿,心手相传
四年志愿,心手相传。2013年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赴永新希望学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四年。“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于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标兵团队”,2010年、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团队事迹先后被共青团中央(中共青年网)、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网站、共青团陕西省委网站、陕西省教育厅网站、新浪陕西教育和城市频道、陕西学生在线网站、西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所报道。
7月17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锡京、校团委书记单升军、团委副书记姜涛、学生科副科长刘鹏博一行赴周至永新希望学校,慰问“心·希望”全体团员,并和永新希望学校的领导、老师亲切座谈,双方表达了长久合作的美好愿景。同时,校方也对“心·希望”成员的辛勤付出,表示了高度赞扬。永新希望学校授予“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奉献助力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牌匾,以感谢该团队对学校教育的帮助以及对孩子们的关爱。
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团中央“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的主题号召,将“个人梦”、“团队梦”融入到“中国梦”中去,将“正能量”化为点燃梦想的不懈动力,将梦想和希望传递给农村的留守儿童。(校团委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