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主站

新闻资讯

穿越五千年的绿色对话 ——《陕西古树名木地图》带你触摸文明的年轮

发布日期:2025-03-12 点击数:

编者按:《陕西名树古木地图》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地图上的陕西》项目组的首幅专题地图,未来还将持续推出反映陕西经济、生态、人文建设成就的各类专题地图。地图编制工作得到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西安外国语大学团委、宣传部和旅游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春风拂过秦岭之巅,黄帝手植柏的枝桠正诉说着五千年前的誓言;雨露浸润黄土高坡,仓颉手植柏的褶皱里镌刻着文明的原点。当2025年植树节的曙光开启新的绿色征程,一部镌刻着时光密码的生态地图悄然问世——《陕西古树名木地图》,这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庞闻教授团队联合西安地图出版社和陕西省绿化委共同编制并献给第47个植树节的陕西礼物。

                                                                               地图海报

地图设计:任兴     资料整理:郭晶慧

一、天地立心:古树名木里的中华文明基因库


在黄陵县轩辕庙内,树高19.4米、胸围8.6米的“世界柏树之父”正吞吐着岁月云烟。这株相传由轩辕黄帝亲植的侧柏,历经五千余年风霜仍苍翠如昔,其年轮中封存着农耕文明的曙光与祭祀文化的薪火,承载着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精神图腾。

古树的每一圈年轮都是文明传承的具象载体,每一道裂痕都记录着历史长河的壮阔波澜。在大数据平台支撑下,《地图》建档的72.73万棵古树名木中,类似文化地标星罗棋布:孙思邈手植柏见证着中医药文明的精髓,王维手植银杏寄托着盛唐文脉的情怀,更有承载红色记忆的“毛主席手植丁香”传递着革命精神的火种。

二、全民守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陕西范式

在宜川县壶口瀑布旁的绝壁上,“当代愚公”腰系安全绳,用钢钎在石缝中凿出5万个树坑,悬崖植树,已蔚然成林。20年来,这条“挂在悬崖上的绿色长城”向黄河输送超了800万吨清洁水源。

自1982年陕西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全省累计有4亿人次参与,年均植树6000万株,形成“公仆林”“青年林”等特色纪念林。

三、生生不息:绿色文明的未来启示录

当我们视线穿透GIS数据图层,看到陕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3.3%攀升至现今的45.93%;当我们抚摸智能地图上跳动的生态脉搏,触达每个古树保护节点的生命体征,这场横跨五千年的绿色对话正绽放出新的智慧光芒。

这个植树节,让我们打开《陕西古树名木地图》,在秦岭云海中追寻老子讲经柏的轮廓,于黄河涛声里聆听轩辕柏的脉动。让每颗向往绿色的心都成为文明火种的守护者,共同书写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态长卷!

(供稿单位:旅游学院;文/图:旅游学院;审核:张晶)

版权所有  共青团西安外国语大学委员会       管理登录
团委电话:029-85319754   传真:029-85319754   电子邮箱:tuanwei@xisu.edu.cn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