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庆丰收 勤俭节约不能丢
经济金融学院 金融CFA1902班 王奕涵
古人言,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珍惜粮食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将到来的10月31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勤俭日”,目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在新世纪仍然要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小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大到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也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警思。
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翻开厚重的华夏史册,勤俭节约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建兴六年十二月,他几度北伐、夙兴夜寐,但一直提倡节俭,并且言行一致,以身垂范。此外,还有厦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9年,陈嘉庚先生在南洋生意还在发展中,只有400余万资产。当他回国倡办厦门大学期间,发现多数师生大肆消费,于是在秋季开学演讲时进行了教育批评。他说:“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不断提高,但至今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仍有部分地区是比较贫穷和落后的。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农村中,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西部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四处奔波。因此,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而不断倡导、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提倡节约,不仅是要倡导一种健康适度的生活方式,更是要让人们在厉行节约中涵养“恒念物力维艰”的道德品质。“十一”期间,大量店铺里粘贴着这样的精美海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文明用餐,节俭惜福”、“适度点餐,拒绝浪费”,以及网络上处处可见的温馨提示,这让我们知道,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在努力积极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从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到郁郁葱葱的稻田,再到秋收时节的满地金黄,变身成亮白如玉的大米,走上了亿万百姓的餐桌。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只有我们深刻懂得“一粒米千滴汗”的辛劳,才能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和劳动者的付出,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道理,真正尽己所能去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五谷杂粮皆汗水之晶,爱惜节约乃你我之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主动拧紧滴水不止的水龙头,按下教室中未及时关闭的灯,毅然拒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勤俭节约就是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践行勤俭节约,让绿色节约之风盛行!
(供稿单位:经济金融学院团委;文:王奕涵;审核:马旭立)